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袁岚峰,现在也只是做简单的科普工作? | 袁岚峰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1-06-17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近日,有一位知乎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袁岚峰,现在也只是做简单的科普工作?”袁岚峰老师对此做出了回答。


知乎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350219


近日,有一位知乎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袁岚峰,现在也只是做简单的科普工作?”并说道:“看他的资料,两年学完小学和初一的课程,14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23岁获得化学博士学位,这算是开挂的人生吧?但这么多年过去,似乎在科研领域没有太大成就,只能是做做简单的科普,这算不算又是一个方仲永的悲剧?”


袁岚峰老师对此做出了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350219/answer/1335180914):


“题主如何看待我个人,其实是个小问题,这是各人的自由。不过让我哭笑不得的是“简单的科普”这个说法,有不少人对科普的价值和方法论一无所知,这才是我们社会的大问题。当然,这也正是需要有专业人士来做科普的原因之一。


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赞同,并各抒己见,同时对“科普”这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下面将摘选其中部分网友的留言,以供大家阅读与思考。


部分留言:                                                                         

云舞空城:

我是袁老师的“无中生友”之一,袁老师的公众号每次在转载我写的科普文章之前,他一定会逐字逐句把文章弄懂读顺,不懂的、有疑问的、感到困惑的地方,他都会给我给我发消息。哪怕有时候都半夜三更了,也要问明白了怎么回事,然后才会安排助理转发。

人家就是用这种字字必究的科学精神,在做着一些人眼里“简单的科普”。

我和袁老师的交往不多,但这一点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就足以令我十分敬佩。


老王批评:

袁老师等人的科普,光眼前就改变了近几代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随着他们的成长,量变势必会产生质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好老师对一个国家真的非常必要,是真正的稀缺资源。

张子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副研究员):

简单的科普?你这可连霍金也讽刺到了。霍金在科学上的成就绝对不足以支撑起他偌大的名声的。

科普哪里简单?或者说哪个行业简单?科普,科普,既要科学又要普及。有多少科学家只能做科研,无法用常人能理解的话来普及科学。

袁老师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话去普及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能够组织一个团队来做这件事情。更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大学允许并鼓励做这件事。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万幸!

方仲永这个孩子最后泯与众人了,所以才会伤仲永。袁老师哪里泯与众人了,他只是换了一个赛道如日中天罢了。如你所说,伽莫夫和卡尔萨根难道都也是仲永吗?

最后,科研和科普没有高低贵贱,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袁老师这样的人!

匿名用户:

之前在Youtube偶然被推荐了一个讲财经主题(用中文)的视频,视频很有意思。他有一段话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自古以来,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就是在加强阶级固化,你们天天说【割韭菜】,其实割韭菜压根就不可怕,很多商业模式都是割韭菜,就像我以前视频里常说的那样,我自己也是工具人,也是韭菜,但真正可怕的是,筑建知识和信息的壁垒,让韭菜永远都是韭菜,甚至让韭菜的后代永远都是韭菜,或许每个知识垂类的专业人士up主或Youtuber的入驻并不足以击垮这些壁垒,但至少可以豁目开襟,拨云睹日,我们量小力微,但凝沙成塔。

那些孜孜不倦的前辈们,用文字和书籍,纪录和传承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让人类的发现、探索、智慧和劳动能够代代相传,文明的长河中,当一切的进步可以被积累、被查阅、被学习、被使用、被改进,文明的繁荣便是必然,这一切让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光风霁月,百卉千葩,而如今的时代,加入了视频这种更加通俗的模式,和文字一起传承和记录,延续繁荣,人类的百科全书中,知识类视频早该有一席之地,只不过我们可能还没意识到其所担负的历史意义,比纪录片更通俗,更易消化,比搞笑短视频更有深度,对于硬核信息和科普,尤其是入门级科普,意义重大,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商业价值,大家如梦初醒,这也成了一个风口。


同样的一段话,个人认为同样适合这位做“简单科普”的袁岚峰。


我本人自从PhD起开始在美帝某高校quantum computing领域学习和工作,现在也发表了一些本领域“还行”的paper,袁老师在其“简单科普”中有涉及我所做课题的,负责任的说,他的科普至少是“准确”的。也许他确实“简单”了些(要么非本领域的人怎么听得懂),但无论是背景知识,还是概念解释,甚至是逻辑推演,都是“靠谱”的。


这比一些民科胡扯(比如:量子计算是骗局,blabla)真的。。。让人感动的想哭。。。


也正是因为他在我熟悉的领域科普“靠谱”,所以我信任他其他的科普内容。经常听,受益匪浅,在此谢谢袁老师!

葑寒冰射手曹草草(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博士在读):

我倒觉得,这才是一个“神童”最好的样子:拥有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说着平民百姓都能听得懂的语言,做着看起来平凡,但真的对社会有好处的工作。

而不是自以为自己是《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孤僻高傲,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用老百姓听都不想听的语言,做一些看似高大上,实则在业内人士看起来不过尔尔的水货。

纯粹的科研工作者当然也是有价值的,人类科技的进步靠他们在推动,这没有错;但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缺的是什么,或者说最缺的是什么。是科学家吗?不是,是那些能把看似高大上的科研工作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最普通的老百姓能够理解、认同科学思想的人。

随着科学进步得越来越深,普通人距离科学前沿越来越远,从业外人士到行业专家所需要的受教育年限越来越长,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普通市民可以只花几个月的专业训练就能完全理解蒸汽机的构造,但一个21世纪的普通人上几个月的课,肯定还是学不通转基因。这是科学进步、知识链延长导致的必然结果。

可是,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普通老百姓,业外人士,就注定不配“了解科学”,就必须“盲信”专业人员所提供的一切结果吗?我不认为是这样。当然,普通人确实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科技前沿运转的详细机理,但我并不认为,科技前沿的东西,无法用普通人看得懂的语言,用“人话”,跟普通人讲清楚。恰恰相反,科学必定是可理解的,可讨论的。不可理解、不可讨论的东西是神学,不是科学。

如果普通百姓长期无法与科技前沿接轨,人们的思想必然走向反智主义。轻则对知识阶层抱有敌意和戒备,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在愚弄民众、骗取经费;重则完全走向迷信,彻底抛弃科学的思想方法,厌弃这个“可以被人类的思想与智慧理解的世界”。前车之鉴就摆在我们面前。

另外,神童不是妖怪,神童不是神经病。

神童也好,天才也好,任何人都有从事“非纯粹脑力劳动”的资格。神童也是人,他们完全可以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就像你我一样。说白了,所谓的神童,不过是在某些方面拥有比普通人强一些的天赋,这种天赋和有人擅长举重、有人擅长跑步、有人擅长电子竞技一样,不过是一种技能层面的优秀。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最渴望的仍然是过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从事普通人的工作,取得普通人的成就。真正把神童逼上绝路的,往往是社会对神童畸形的期待:他们必须干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凭什么呢?凭什么?

一个人的天赋本该是一种幸运,能够给他带来更多选择的命运恩赐;而不应该成为他的累赘,一种把他的未来限死的东西。

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不受才能绑架的自由。

诗与星空:

1、关注袁老师很久了。

2、袁老师的科普非常必要,他的科普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的。

3、无论从任何角度看,袁老师都是一个成功者,是大多数天才神童的样板。

4、恐怕你对简单的科普有什么误解?

我本人曾长期给《中国国家天文》供稿,有次出差的时候,跑到国家天文台和编辑小哥促膝长谈,对中国当前的科普现状唏嘘不已。

《中国国家天文》除了收我这种二把刀天文爱好者的文章,还有一个“简单的科普”专栏,供稿人是李政道。

没错,就是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haibaraemily: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以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式,而不是以被他人定义的方式度过一生,哪怕前者是开挖掘机,后者是获得诺奖/成为马云。

诚然大部分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但这不代表你有资格定义他人的生活和成功。

再说科普也一点都不简单。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责任编辑孙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